close
早上醒來發現有點小感冒,
不時打噴嚏、咳嗽。
脖子整個酸痛。

昨天看的電影,贖罪。
以下有捏。
取自PTT MOVIE版。

Briony現實和幻想交錯的理想中,她是如何把Robbie當成一個危險的精神病患,把姐姐當成Robbie的受害者,把自己當作要拯救姐姐和所有家人的小小女英雄。而那場跳河被拯救的戲也有發生過,但小說有寫到,幾個月後Robbie再見到從寄宿學校回來的Briony,一切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小說比較著重Briony和Cecilia的姊妹情感,甚至連Robbie念茲在茲的Come back to me!其實是Cecilia用來喚醒做惡夢的Briony的話語,日後成為Briony用來寫小說的關鍵話語,但是電影傾向把Briony的惡行作為單純妒忌的延伸,其實是有點把Briony做簡單了。

小說有一段Briony和Cecilia的對話其實很傷人,原文忘記了,中文大概是Briony說:我不奢望妳會原諒我。然後,Cecilia說:放心!我永遠也不會原諒妳!即使真相大白後,知道這一段全是Briony自己寫的,但是想到她在自己設想的情節中,也覺得自己是如此罪孽深重,是這麼不值得被原諒就讓人很難過。
其實應該算是有的,電影中的Briony有說自己太過膽小不敢去找姐姐認錯。不過不管小說和電影,討論起來最有趣的地方是,要把Briony的想像回溯到什麼程度?一般是認為應該從小說第一章節,也就是Robbie和Cecilia分別後開始就是小說情節。不過因為Briony也是第一章最主要的敘事者,所以,所有透過她雙眼所目睹的事件其實都有討論的空間。電影,最後選擇用記者訪談來為整個故事劃下非常明白的句點,小說最後比較完整,先寫Briony在軍事博物館做研究,因為要寫∕想像Robbie在戰場的遭遇,最後是她的生日,然後孩子們演了一齣當初她寫下卻沒有演成的戲,這部小Briony寫的劇本其實很關鍵,不少觀眾讀者都覺得刪掉很可惜。不過,聽說IanMcEwan對改編劇本很滿意。小說最後也寫到身為一個作家的權力,現實和幻想的界線要畫在哪裡?贖罪的本質和完成的方式。小說最後Briony自己說道:我希望我這不是懦弱、逃避,而是一種慈悲,讓它足以抗衡所有的遺忘和絕望。讓我筆下的愛人活下來,並且重逢。我給了他們幸福的結局。但是我沒有盲目到讓他們原諒我。至少,現在還不行。如果我能夠在我的生日宴會上召喚他們,Robbie和Cecilia,仍然活著,仍然相愛,在圖書館並肩坐著,笑著觀賞TheTrialsofArabella(Briony的舞台劇)。或許這並不是不可能的(指被原諒)。但現在,我得先睡了。電影改的很精簡,但是VanessaRedgrave的表演實在讓人感動地眼淚幾乎要噴出來。個人認為無論小說和電影,其實都暗示著Briony仍然會帶著陪伴自己一生的罪惡感走進墳墓。

隨便挑一篇進去看到的,
感覺很有FU。

說實在的故事基礎太為薄弱,
我看不懂為什麼Cecilia跟Robbie的感情基礎。
片段太多,很難連續上。

不過後勁很強。
看完之後滿腦子在思考的,
犯下的罪、贖罪、階級、自我審判、客觀性。

小女孩Briony,以及她的姐姐Cecilia,以及家裡傭人的兒子Robie,故事始於連續一兩個簡單的誤會,促成了Briony認為Robie是變態,並且使的Briony誣指了Robie犯下了強暴另一位女孩的罪行,後來二戰爆發,為了減少服刑Robie選擇了從軍,最後在大撤退前病死,而Cecilia也在倫敦地鐵避難時意外身亡,其實看了原著的簡述後才發現到,真正的串連者並不是Robie或是Cecilia,而是Briony本身矛盾的存在,既存有對Robie的暗戀,又有對姐姐和Robie的愧疚,加上兩人永遠得不到的幸福,讓集所有的沉痛與悲傷的Briony來接下這一切闡述,片中有趣的(應該說是令人驚羨的)配樂,同是由傲慢與偏見裡的DarioMarianelli所製作,在Briony的幻想裡,總是會出現這樣的擊鍵聲,相信就是在告訴聽者(讀者)們,那樣的急切於敘述,那樣的懸疑驚孔,最重要的,建立於文字者的「不真實」,片中有出現這樣的打字鍵聲配樂處,皆是站在Briony的觀點所建,在大莊園生活的那一連串的誤會被Briony看見時,下一個片段也是立刻用擊鍵聲來代表「Briony事後得知的真相」,也就是說,僅管那是真相,但....那是作家透過轉述甚至是想像,所得到的。雖然在小說中最後有提及Briony走訪各地尋求真相,但這仍是她的主觀,在這樣的陪襯下,有趣的是我們看見一個主觀參與悲劇的人在試圖客觀下所產生的作品,像是自己想像被後來終於得到幸福的男女主角責罵(僅管那是假的),在交叉相襯之下,反而讓我們沒辦法那麼深切的體認到Robie和Ce兩人究竟過的多痛苦?因為這一部份在經過Briony的吸收萃煉後轉化成一些更沉痛、更永遠沒辦法贖完的罪惡感。在寫實部份,很明顯的被「這就是現實」給刺穿,在幻想部份,很明顯的被「但幻想不可能是真的」給徬徨....遊走與兩者之間的觀眾(讀者),才能更有激盪。

其實我一開始看打字的時候沒有意會到,
這是代表,虛構。
而Laura跟那個巧克力小開的事情我也是看到最後才發現的XD
自我的偏執導致無法客觀的看待事物。
的確,非小說的事實,
不會有全知的敘述者。

看著Robbie恨恨的講著,
自己不是公子哥只是個僕役。
因為階級關係,
沒有人相信他。

有人批評,
此片過於淺薄、一廂情願、唯美化。
我只能說我是女的,所以沒什麼感覺Orz

最有感覺的啊,
應該算是「犯罪」以及「贖罪」吧。

人活著,都會犯下罪。
無時無刻。

每每在看到有人犯下什麼錯,就去自殺的時候。
我冷冷拋下一句,
如果你真的想贖罪,
救活下去好好的用一生品嘗自己的痛苦、反省自己的過錯,
用一生的痛苦來贖罪。
直接逃避滾去死,那連贖罪的邊都搆不上。

還有,
片中的Briony對於Ce、Robbie的贖罪。
就算想贖罪,但已於事無補。
給他們一個幸福的生活...
在我看來有一點....自以為吧
好像把自己當成上帝一樣(雖然對於書中的人物他的確是上帝)
但是作為兇手的話,我不太能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skdaw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